首页 旅游购物文章正文

六安百岁烈士子女郑贤华:这么幸福的好日子,我还要继续过下去

旅游购物 2024年12月06日 18:10 712 王善喆

“旧社会吃不上饭,过的日子那才叫苦啊!现在你看国家多好,每个月党和政府都给我钱花,而且我儿孙都孝顺,这么幸福的好日子,我还要继续过下去!”101岁的老寿星郑贤华在大儿子家门口,拉着大皖新闻记者的手,不断感恩现在的幸福生活。

与其他百岁老人不同的是,郑贤华是一位烈士子女,她的父亲郑仕奎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牺牲,于2014年10月13日经国家民政部批准,被评定为烈士。大皖新闻记者12月5日下午走近田园乡村,采访到了郑贤华老人,探寻她的过去,了解她如今的幸福生活。

百岁老人的父亲,原来是游击队长

“我父亲走的时候(参加革命斗争)我才6岁,那时候还不怎么记事,不知道他干什么去了。”百岁老人郑贤华对父亲郑仕奎的记忆十分模糊。

证明书旁边有认定介绍

大皖新闻记者看到,由老人儿子保管的“烈士证明书”,是民政部2014年10月13日颁发的,放在一个相框里,放置在一起的还有一份证明材料,该材料填发机关是安徽省民政厅(1983皖烈字第042569号),该材料显示:郑仕奎,男,出生时间是1903年,籍贯为六安市裕安区;生前所在单位及职务为:游击队队长;牺牲时间地点原因一栏显示为“1932年六安,1932年在六安北门被敌杀害,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”。

大皖新闻记者随后来到了裕安区韩摆渡镇军人事务所,该所汪源法主任等人证实,郑贤华的确是烈士子女,国家从2014年起就给她发烈士子女补助金,目前每个月给她发690元。

旧社会的苦难,老人仍记忆犹新

在采访中,老人说起了解放前的旧社会,曾经的苦难仍历历在目。“我父亲走的时候我才6岁,我还记不清一些事情,只记得挨饿没吃的,我母亲就到处讨饭,我奶奶常帮乡里的孕妇接生,后来我就跟着我姑姑生活了。”她回忆说。

“解放前乡里有盗匪,把人捆起来,逼着你要钱,那时候老百姓都很害怕。”“旧社会老百姓穷啊,苦啊!没有饭吃,经常饿死人。你看,现在的新社会多好,多么太平,人人都有饭吃,还吃饱吃得好。”老人深有感触地说。

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,老人郑贤华育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,其中大儿子吴正国今年已经73岁了。

老人与大儿子

曾是生产队妇女队长,参加过淠史杭建设

“我妈老早以前的经历我不太清楚,后面的经历我知道一点,她一辈子都很能干,家里家外什么活都干,曾经当过生产队妇女队长,带头下地劳动。”大儿子吴正国介绍说。

大皖新闻记者正在与吴正国说话间,耳清目明的郑贤华老人主动插话,讲起了她曾经的辉煌——她曾经与丈夫吴曾和(音)一道,参加过淠史杭水利工程建设,“我丈夫一共带了十个人去‘扒河’(方言),我也去了,在工地烧过饭,也挑过土,干了差不多一年。”“那时候,就想着早一点把大河扒好,让老百姓种庄稼有水用。”老人说。“以前缺吃少穿,生活困难,现在生活太好了,再也不用挨饿了。”老人不停地叨念着说。

不仅如此,老人还是个热心肠,一辈子喜欢助人行善,从不计较得失。其大儿子吴正国介绍说,他母亲当生产队妇女队长的时候,干农活是一把好手,什么苦活累活都带头干,抢着干,“后来包产到户(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),谁家插秧割稻缺人手,她都有求必应,热心帮忙。”吴正国说,后来他母亲老了,左邻右舍忙农活孩子没人看护,她都愿意帮人照看一下。

爱吃蔬菜汤圆,生活起居保持好习惯

说起母亲的生活习惯,其大儿子吴正国介绍说,他们兄弟三家轮流伺候母亲。“我妈不怎么挑食,基本上烧什么吃什么,饭量很稳定,平时饭和菜一大碗就行了。她爱吃蔬菜,还喜欢吃汤圆、年糕,尤其喜欢喝玉米糊糊。”吴正国介绍说。

“我现在生活好啊!顿顿碗碗递到手,儿子、儿媳妇、孙子、重孙子都很孝顺,经常给我买这吃的那吃的。”老人开心地表扬起了后辈。

吴正国说,他母亲其实也有一点固执,就是从不让子女帮她洗衣服,包括被套、床单,她都坚持自己洗,自己晒。“她还喜欢洗澡,天气还不是太冷的时候,她还在用太阳能洗澡,我们担心她别冻感冒了,她却讲没事。”“她晚上吃过饭就睡觉了,夜里也不需要专门看护,而且早上天亮就起床,没事就在门口转转看看。”吴正国说。

“我现在还照,眼睛还能看得见,只是耳朵稍微有点聋。”老人在一旁边听边插话说。

在采访过程中,郑贤华老人还给大皖新闻记者看了她的户口本和身份证,拉着记者的手,反复称赞党和政府的政策好,为人民谋福利,让她过得很幸福,这样的幸福日子她还要继续过下去。

大皖新闻记者临走时,她还上前专门叮嘱说:“可要喝口水再走?现在天黑的早,外面冷,早点回去吧,开车注意安全!”

大皖新闻记者窦祖军摄影报道


个人随笔 鲁ICP备20004477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