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体育生活文章正文

NBA话题 |拯救「投篮沙漠」惨况 建议入樽变三分 新增4分区 增加NBA刺激感

体育生活 2024年11月27日 19:06 981 梁圣卓
入樽在现今NBA已买少见少。早前灰熊对战公鹿的赛士中,灰熊星级后卫查莫兰特(Ja Morant)发动快攻,敌方只剩脚步缓慢的 Brook Lopez在防守,很多人以为 Ja Morant会铲篮入樽,但令人意外的是,他突然煞车,改为在三分线外急停跳射,结果射失了。令人惊讶的是, Ja Morant不单这次没有铲篮,这位25岁的天才球员在本赛季,竟然一次入樽也没试过。在八场比赛中,他只尝试两次入樽,但全部失败了(包括一次滑稽的失误)。自从肩部手术后,他的入樽次数大幅下降。他标誌性的360度上篮虽然仍然优雅,但毕竟不是入樽。同时, Ja Morant三分命中率不高,却仍然在三分线外肆意出手。 Ja Morant 成为了篮球界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的代表——许多人认为,由于数据显示球员应该频繁投三分球,这在某种程度上,牺牲了篮下入樽的精彩瞬间,影响了比赛的观赏性。在赛季揭幕战中,波士顿塞尔特人以61次三分球出手击败纽约人后,篮球评论员Nick Wright表达了对现代打法的不满,呼吁联盟修改规则,这段视频在X(旧Twitter)上获得数百万观看。他提出的建议之一是入樽变三分,以此激励球员提供更精彩的比赛,吸引逐渐流失的观众群。随着塞尔特人在2024年总决赛中凭藉历史性的三分战术夺冠,NBA各队纷纷效仿塞尔特人教练Joe Mazzulla的战术,增加射三分的投射。「我知道这听起来疯狂,」 Wright表说,「但从本质上来说,NBA最精彩的时候,就是球员们飞跃防守者,与他们在篮筐处相遇的时刻。那才是最具观赏性的比赛。很多技巧型球员站在三分线外远射,真的不太吸引。」那么,让我们试着假设一下。如果入樽值三分而非两分, Ja Morant 会选择尝试爆Brook Lopez 吗?这种改变将如何影响比赛?这是否解决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?我向教练、总经理和篮球专家询问了三分入樽是否能解决NBA目前的困境,而答案逐渐揭示现代比赛真正失去的是什么。随着塞尔特人在2024年总决赛中凭藉历史性的三分战术夺冠,NBA各队纷纷效仿塞尔特人教练Joe Mazzulla的战术,在本赛季的三分出手次数上突破了以往的纪录。在过去几个赛季稳定于场均35次三分出手后,本赛季联盟球队平均每场出手37.4次三分,这是近五年来最大的年度增幅。本赛季联盟球队平均每场出手37.4次三分,这是近五年来最大的年度增幅。这本应带来更多的入樽机会,因为对手的大个子被拉出篮下,突破路径得以打开,爆篮好手理应展翅高飞。然而,儘管射手们在外围拉开了更宽的进攻空间,近年来入樽的频率却几乎没有增长。上星期,公认为现役比赛中最佳灌入樽者之一的「蚁人」Anthony Edwards隔扣了帝王中锋沙邦尼斯(Domantas Sabonis)。这次暴扣让那些希望看到更多 Anthony Edwards 高光时刻的观众感到兴奋,而这一切得感谢前NBA球员Corliss Williamson。赛前,现在担任木狼助教的 Williamson 对爱德华兹说他本赛季「打得太软了」。 Anthony Edwards 显然把这句话放在心上。他在赛后对记者说:「我告诉他,我一定会隔扣他们中的一个家伙。」Anthony Edwards 如同 Ja Morant ,也不像过去那样频繁入樽了。他对沙邦尼斯的大力入樽只是他本赛季第七次入樽,而他的入樽频率已经减少了一半。与此同时,他的三分出手次数,从上赛季的每场6.7次上升到11.3次——这是一个明显的趋势。35岁的老将DeRozan本赛季也未完成入樽,而上赛季他在芝加哥完成了18次。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于年龄,但这也反映了当前联盟越来越多要求侧翼球员选择三分球的趋势。由犹他爵士队的Collin Sexton和Jordan Clarkson组成的后场搭档,在本赛季也尚未完成任何入樽,而上赛季他们合计完成了36次。据Stathead.com数据统计,如今后卫每场比赛平均仅入樽0.32次,比上赛季下降了8%。NBA已经面临着一场伤病危机,如果为提高赛事刺激性,鼓励球员在空中全速碰撞,似乎并不是解决NBA现有问题的可持续方案。「投篮沙漠」现象鲍尔州立大学教授兼研究NBA的专家 Nick Elam认为,问题的核心在于球队战术过于数据化,导致中距离投篮几乎被抛弃,场上呈现出明显的「投篮沙漠」。从数据上看,本赛季有24场比赛的中距离得分为零,而这一数据在2010-11赛季前从未出现过。这种策略的单一化,正在减少比赛的多样性和观赏性。NBA球队为了最大化每次进攻的效率,几乎完全放弃了这片区域。总之,与其改变灌篮的得分值,联盟应该专注于如何让比赛恢复更多的创意与多样性,例如取消底线三分、拓宽球场等。NBA需要重新平衡比赛,为球迷带来更多的惊喜与精彩瞬间。投篮沙漠问题Nick Elam将其称为「投篮沙漠」,并认为解决NBA这个问题的起点,应该是填补场上的「沙漠地带」,特别是被球队忽略的中距离区域(油漆区外和三分线内)。球队为了最大化每次进攻的效率,几乎完全放弃了这片区域。由于三分球比两分球多值50%,而且命中率和中距离跳投相距不远,因此不需要高深的数学就能明白为何球队更偏爱三分球。现在,几乎每支球队都採用了这套数学公式,导致联盟整体打法趋于一致,失去了多样性。继续阅读Nick Elam 对《雅虎体育》说:「的确,三分球太多了——进攻回合变得死板且缺乏变化。多年来,在三分线内、篮框触手可及的地方以外,出现了大量的投篮沙漠。这项运动需要重新校準,让投篮更均匀地分布在球场上。」数据显示了这种改变的趋势。在1996-97赛季(有投篮位置数据记录的首个赛季),由米高领军的芝加哥公牛队每场平均投41.5次中距离投篮,而当时联盟的平均数是每场约32次。随着数据驱动的篮球分析者意识到20英尺跳投的性价比不高,这些投篮逐渐被推到了三分线外。本赛季,中距离投篮的「代表队」萨克拉门托帝王平均每场仅出手14.1次,远低于Jordan时代的数字,而大多数球队的数据甚至不到双位数。更疯狂的是,现在的比赛有时候会整场比赛没有中距离得分。根据NBA.com/stats数据显示,本赛季已有24场比赛,某支球队完全没有从中距离区域得分。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。几十年来,我们从未见过这种情况,从2010-11赛季未曾发生,到了2018-19赛季,激增至64次。之后,每赛季约有80场这样的比赛。直到本赛季,这一现象再次激增。按照这样的速度,本赛季预计将出现136场「沙漠比赛」。意味几乎每晚都能看到。联盟统一化问题更有趣的是,「沙漠比赛」并非某支球队(例如过度依赖三分球的波士顿塞尔特人)专属的现象。事实上,本赛季已有14支不同的球队整场比赛未曾从中距离得分。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强队之中,弱队也无一倖免。例如,本赛季「沙漠比赛」最多的是战绩为3胜11负的犹他爵士队。这种战术改变就发生在我们眼前 当史提芬·居里(Stephen Curry)于2009年进入联盟时,那一整个赛季从未有「沙漠比赛」出现过。居里是点燃三分革命的超凡射手,夏登(James Harden)则将火苗煽成烈焰,而塞尔特人更是火上加油。现在,这场火已经在联盟内全面蔓延。2022年,我有幸主持MIT Sloan运动分析大会上的一个小组会议,主题是《NBA 75到100年:比赛的未来》。参与讨论的人包括现任洛杉矶湖人队主教练JJ Redick和费城76人队的总经理莫雷。三分球的话题自然不可避免地被提及。 JJ Redick 曾在莫雷到来之前为76人效力两个赛季,他分享了一个故事:当时有位76人队的工作人员鼓励他放弃中距离跳投,改为多射三分,因为从数据上看后者的效率更高。然而, JJ Redick希望保留自己的中距离跳投技巧。 「有时候,在一个进攻回合中,最好的选择就是那记急停中距离跳射。」 JJ Redick说。两年后, JJ Redick 带领的湖人队和莫雷的76人队进行了一场比赛,双方整场比赛都未能从中距离得分。直到第四节剩下3分16秒时,勒拜占士(LeBron James)在左侧底线命中一记12英尺的跳投,才打破这一尴尬局面。我们差点见证NBA史上第一场双方均未能从中距离得分的「沙漠比赛」。下次观看NBA比赛时,请留意球队如何很少选择空位的中距离投篮,而是选择冲入油漆区再传出外围。冲击篮下,再传球。如此反覆,直到创造出空位射三分,或者防守者累得放弃。塞尔特人正是凭藉这种打法赢得总冠军。如何解决问题?1. 取消底线三分这是篮球图谱创始人Kirk Goldsberry提出的概念。他称底线三分为「漏洞三分」,主张取消底线三分,让NBA的得分分配更公平,并「不鼓励闲置站位」。 然而,我担心这会让比赛完全集中在球场的中间三分之一区域,因为球员如果不能从底线三分获得额外加成,可能根本不会靠近底线。这样可能会在场地两侧创造新的「沙漠区」。2. 拓宽球场,保持统一三分线这种改动短期内看起来最为合理。有人可能会说:「那么场边座位怎么办?」但拓宽球场其实会创造更多场边座位,而非减少。问题在于,这一改动并不能完全解决「投篮沙漠」的问题。在球场上设置深度四分线,以及更短的三分线,以重新引入中距离投篮。3. 引入2-3-4分系统我支持一种新的「2-3-4分系统」,在球场上设置深度四分线,以及更短的三分线,以重新引入中距离投篮。旧的三分线可以向后移至35英尺,甚至40英尺。这样可以刺激标誌性远投、鼓励更多中距离投篮以及油漆区内的攻防。简单来说,我希望重新找回投篮选择的多样性。作者:tom haberstroh原文:The NBA’s 'shot desert' problem is real. Could 3-point dunks save us?你可能还想看

个人随笔 鲁ICP备20004477号-1